近日,學院2014年暑期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近20天時間,6個實踐團共34名志愿者,在學院的統一部署下,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雖然辛苦,卻收獲良多:了解了民生、民情,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干,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
大學生下鄉(xiāng)支教忙,留守兒童歡樂多。“Hello,everybody!I’m glad to introduce myself to you、、、”榮獲CCTV 杯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山東賽區(qū)一等獎的志愿者霍守洋同學流利的口語,精美的PPT,讓孩子們大長見識,就連伴讀的家長也不禁豎起了大拇指。整個支教過程,志愿者們備課充分,授課自如,他們利用自己所學教孩子趣味數學、口語、國學知識,讓孩子們感覺語數外并不全是枯燥乏味。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從社區(qū)臨時教室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

為留守兒童開啟“親情視頻”。“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啊,中秋節(jié)你們能回來嗎?”、“最近村里來了一批大學生老師,教我們學習、唱歌、跳舞,還給我們帶來了書包、寫字本,我學了很多新知識呢!”留守兒童夏子豪、郎嘉寧正在通過志愿者們架起的移動4G親情視頻與在外務工的父母會話,他們看著視頻里的爸爸、媽媽,仿佛就在父母身邊,顯得格外的興奮。家境的貧窮使得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了老少兩代人,像這樣的家庭,村里還有好多。父母離家務工,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回家一趟,年幼的孩子 怎能不發(fā)出“中秋節(jié)你們能回來嗎”期盼。志愿者們準備好檔案卡片,將村里的留守兒童一一做了記錄,建立檔案。志愿者付志浩說:“我們對這些孩子的教育、關愛不會僅僅停留在支教的這幾天,我們要把他們的檔案帶回學校,讓更多的老師、同學了解他們,動員更多的力量來幫助他們”。

祈福魯甸,號召伸出援助之手。8月6日,云南魯甸地震第3天,正在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山東經貿職業(yè)學院6支實踐團齊聚支教村發(fā)起了“讓我們伸出援助之手,與云南災區(qū)人民共渡難關”的募捐倡議,省社駐村第一書記趙德利身先示范,慷慨解囊,社區(qū)干部、村民、志愿者、上學的孩子們紛紛將自己的愛心投進募捐箱??吹揭粡垙堉蓺馕疵摰拿婵资殖謹殿~不能的鈔票捐款的那一刻,現場很多人的眼睛都濕潤了。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災區(qū)人民:要堅強!你身后有祖國13億人民的支持。“也許我們不能馬上到你們身邊為你們送去溫暖,但是愿災區(qū)人民挺住,魯甸加油!”十四名青年志愿者帶領著30多名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云南祈福,哀悼地震中逝去的同胞。

深入調研“大田作物托管”,為明天的土地誰來種找出路。近年來隨著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農村農業(yè)生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面對這一問題,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率先以農技、農化服務為切入點,開始探索對糧棉油等大田作物實施耕、種、管、收、售全過程服務,農業(yè)大田土地托管服務體系應時而生、應需而生。濟寧的汶上縣是最早的試點之一。
8月16日,山東經貿職業(yè)學院“大田作物托管調研團”來到濟寧汶上,省供銷社趙德利同志向調研團的成員詳細介紹了山東省大田土地托管服務產生的時代背景,并詳細闡述了大田土地托管服務體系在全省范圍內的推廣、普及情況及其彰顯的強大的生命力。調研期間,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觀察了實行托管服務以來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并對田間耕作的農民朋友進行問卷調查。經過實地查看和問卷調查,志愿者們驚訝于大田土地托管服務體系思路的誕生,紛紛用鏡頭和筆記錄下農田里發(fā)生的變化,并通過新媒體(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平臺進行推廣與傳播。

踏訪革命偉人,追尋紅色足跡。8月20日,山東經貿職業(yè)學院“踏訪革命偉人、追尋紅色足跡”實踐團一行6人抵達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大戰(zhàn)紀念館開展調研活動。他們瞻仰大戰(zhàn)遺址,尋找紅色記憶,表達對先烈的緬懷與崇敬。他們發(fā)放調查問卷,內容從戰(zhàn)役時間、指揮官、了解戰(zhàn)役的渠道入手,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為調研活動提供可靠數據。

學院2014年暑期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各部門、群眾的大力支持。學院廣大青年志愿者們牢固樹立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恪守紀律,深入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在實踐過程中積極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