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灣之前,我印象當中的臺灣是曾經(jīng)的亞洲四小龍,地方不大,高樓聳立,金融繁華,在議會上口沫橫飛,互相辯論?,F(xiàn)在,臺灣,我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描述你,是真正的美還是繁華落盡后余香。
干凈環(huán)保的臺灣
剛到臺灣很不習慣,尤其在旅游區(qū),垃圾桶很少,經(jīng)常要拎著垃圾,張望四方,卻找不到一只垃圾桶,到后來便每天出門包里備一個塑膠袋以便不時之需。曾聽過一句戲謔之言:舊社會苦啊,舊社會連垃圾都沒有。雖是笑語,但無可否認生活在文明時代的我們每天都要倒垃圾。而在臺灣將垃圾進行分類的做法令我很是贊同。三類是最基本的分類: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余。其實在街邊的很多小餐館里吃完飯,客人也都會自覺將垃圾拿到分類垃圾筒中分類,這樣既為店員省去整理用過餐具的麻煩,更為下一位客人提供干凈舒適的餐桌。桃花源般的生活
臺灣的旅游,沒有中國大陸資源的浩瀚渾厚,不像西藏的拉薩、長江的三峽、陜西的兵馬俑、甘肅的敦煌石窟,能夠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主義自豪感。臺灣,反而擁有如陶淵明筆下桃源般的愜意滋潤。傍晚,在漁人碼頭欣賞夕陽或是在恒春西海岸看日落,或是在綠島騎著機車環(huán)島,隨便找個地方停下步伐,再買上一杯精致奶茶或是咖啡,就可以同來自其他地方的朋友侃侃而談,這是上帝賜予我們多么愜意美好的權利。安靜,悠閑,和格調,是我對臺灣人民生活的看法。
熱情有禮的臺灣同胞
到了臺灣,好像整個人都變得單純了很多: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出去玩,如果遇到困難,找人幫忙似乎從來不是一件難事。臺灣同胞都非常有禮貌,他們上下公車的時候,都會對著司機打招呼和說謝謝,并且等公車的時候都是非常有秩序的排隊,絕對不會擁擠著上車。
特色鮮明的大學教育
臺灣是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氣溫適宜,植物種類繁多,環(huán)境靚麗,為學習和研究創(chuàng)造了天然的好氛圍,所以早期留學海外(大多數(shù)是美英)的學生紛紛返回臺灣,使臺灣的大學的師資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臺灣的高等教育水準吸引了許多港澳,東南亞甚至歐非國家的學生來就讀,因為這種比較開放的環(huán)境,臺灣同學的思想一般都自由開放,他們的課余活動也非常豐富,有人參加系隊,有人參加協(xié)會,有人參加社會的義工,他們和社會的關系很緊密。因為近幾年祖國大陸的崛起和對臺灣現(xiàn)狀的不滿,他們普遍希望來大陸工作。
不過,臺灣的課堂紀律沒有大陸高校好,上座率一般只有50%,而且學生上課時吃飯、睡覺、出入教室的較多,教授們好像也習以為常,只要不是太過分,一般不會出言提醒。一個班大約40人,只有10多人會認真學習,所以考試時的平均分也比較低。
以交換生的名義赴臺求讀,雖無留學之名,卻近乎留學之實。我的求學經(jīng)歷,我的困惑和喜怒哀樂,將必然為以后赴臺留學者所延續(xù)并感受......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月時間,但從此以后,臺灣在我眼里不再是一個島那么簡單了,它承載著我許許多多的回憶和留戀。
